
地球生態災難的證詞者
觀賞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旁白解說的生態紀錄片,是一種享受。他參與製作的生態紀錄片往往都有節奏明確的敘事內容以及精心設計的攝影畫面。艾登堡爵士用他特有的睿智嗓音,將這些紀錄片吟唱成動人的精彩詩篇。近年來,全球電影製片公司為了向觀眾呈現奇景式的內容,絞盡腦汁砸大錢使用電腦特效。艾登堡爵士的紀錄片不需要電腦特效,因為地球就是最厲害的奇觀創造者。
艾登堡爵士今年高齡98歲。這位傳奇人物在1950年代就開始從事生態影片的製作工作,創造許多部經典的影像作品,例如「地球生命」(Life On Earth,1979年)、「生機勃勃的星球」(The Living Planet,1984年)、「藍色星球」(Planet Earth,2001年與2017年)、「我們的地球」(Our Planet,2019年與2023年)、「活在我們的星球」(A Life on Our Planet,2020年)。1985年,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艾登堡為爵士。以他名字命名的動植物超過40多種,甚至包括已經滅絕的恐龍。
影響力是新型態的經營模式。地球的發展樣態(從生態、物種、氣候、心理、文化、社會、到經濟各個層面)被列為企業與組織運作時考量的成本因素,同時也是這些機構統計營收高低的計算單位,是此一新型態經營模式的特色。地球就是你的員工、你的硬體設備、你的產品與服務、你資產表上必須填寫的項目。
過了千禧年之後,艾登堡爵士積極投入生態保育的公共事務。他不再只是一位熱愛從事生態紀錄片的專業工作者,更是呼籲各界拯救地球的行動倡議家。什麼原因促使他成為活躍的生態保育行動者?地球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遭遇到災難性的破壞。
在2020年,艾登堡爵士發表一本與紀錄片同名的專書《活在我們的星球》(A Life on Our Planet: My Witness Statement and a Vision for the Future),書名特別強調這本書是他的證詞。70多年的生態紀錄片工作,讓他寫下令人難過的證詞,「我們時代真正的悲歌: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並且作證犯下這個滔天大禍的兇手正是人類。
艾登堡爵士希望透過他的證詞,能夠喚起更多人採取行動拯救我們的星球,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活在我們的星期》是以下列幾句話做為最終的答辯:「接下來的幾十年是我們最後的機會,為自己建立穩定的家園,並且恢復從祖先那裡繼承而來富饒、健康且美好的世界。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至今唯一知道有生命存在的地方的未來,正處於危機關頭」。

把地球價值放在財務報表上!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WWF)在今年10月與倫敦動物協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共同發布《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2024 Living Planet Report)。這份報告是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最新證詞。《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長期追蹤5,495種野生動物,類別涵蓋兩棲類、鳥類、魚類、哺乳類、爬行類等,總數將近35,000隻野生動物的數目變化情形。最新的報告指出,在1970年到2020年這50年內,這些受監測的野生動物規模平均下降了73%。地球生命力指標數據顯示,地球生態系統即將來到危險的引爆點。
《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呼籲,面對即將發生的巨大生態多樣性危機,我們要採取能夠改革系統運作的創新作為。該報告倡議要積極改革的系統有4大項目:保育系統、糧食系統、能源系統、以及金融系統。本文想要特別說明的是金融系統。
傳統的金融會計方式漠視自然生態的經濟價值。自然生態很少會被條列成一個項目,其變化情形被計算進成本與收益的數據之中。它是營利與非營利事業財務報表一直存在的黑數。
根據WWF在報告中所提供的數據,全球55%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金額高達58兆美元,其生產需要仰賴自然生態的貢獻。然而,這些貢獻往往不會被事業單位當作是營運上應該要支出的成本,而自然生態因人類經濟行為所發生的改變,也不會被事業單位認定是其營運的獲利或虧損表現。將地球價值列入財務報表之後,決策者才會真正了解到,其事業體所炫耀的鉅額收益,站在地球的立場來看,有可能根本是無法彌補的負債。亮不亮眼的財報,取決於是否為地球帶來的正面貢獻。
我們需要新的損益平衡概念。將自然生態價值加以貨幣化,可以讓人一目了然的看到,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以極度扭曲的方式破壞自然生態。每一年有高達7兆美元的金融作為,包括私人融資、稅收誘因、獎勵補助等方式,造成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劣化等問題更加惡化。相對的,協助改善自然生態問題的解決方案,其所獲得的金額總數才2,000億美元。兩者差距35倍。
近年來,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在全球興起,帶動金融系統的改革。關於綠色金融,WWF提出的二重雙向論點非常具有啟發性。綠色金融是兩個力量,也就是自然生態與商業投資的結合,彼此相互影響。一方面,想要阻擋地球末日災難的發生,我們必須要加大再加大對自然生態保育的投資規模,達成系統運作的變革;同時另一方面,我們要將自然生態經濟價值計算進事業體的財務報表,透過這種金融校對,徹底改變事業經營運作方式的定義。
WWF將擴大投資規模稱之為綠色金融化(financing green),將改造營運模式則是稱之為金融綠色化(greening finance)。這種二重雙向力量是綠色金融的重要變革性意涵。
綠色金融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非常可惜,其發展方向偏重在向客戶介紹有哪些投資商品項目?提供哪些金融服務業務?台灣金融系統並未積極投入更根本的課題,亦即地球價值貨幣化的工作。我們迫切需要懂得將地球價值放進財務報表的新金融專業技能。
(原刊登於數位時代雜誌2024年12月專欄)